马匹的跑法大致可以分为4类,日本采用的「逃、先、差、追」其实颇为言简意精,套用在香港,大概便是「放头、跟前、居中和后上」,跑法与马匹的特性有直接关系,例如一匹马天生落脚比较快,通常都以放头的跑法最合适,就好像列阵第3场的輗多福和令才。
戴系舌带俗称「绑脷」,可以防止马匹因「吞口水」令上颚骨向上而影响呼吸及表现。此外有些马匹亦特别喜欢「玩脷」,这会令它们竞赛情绪不集中及影响表现,戴系舌带对这些马也可能有帮助。在港的练马师中,告东尼会恒常为马匹戴系舌带出赛,而师承他的巫伟杰亦如是。
香港代表昨日在浪琴香港国际赛事交出骄人成绩,得分三匹星级马「金钻贵人」(浪琴香港短途锦标)、「金枪六十」(浪琴香港一哩锦标)及「浪漫勇士」 (浪琴香港杯),主队摘下四项一级赛的其中三项,确实令人瞩目。不过,在胜利过后其实存在着明显的隐忧,希望有关团队能迎难而上,做出调整,在下半季仍能维持强势。
苏伟贤马房今季暂时取得7场头马,当中有3场是来自散仓的马房,包括「精明勇骏」、「庆万家」及「领航神驹」,这3匹马都在较低的评分起步,只要提升多少战斗力或把状态操起,都不难取得头马。反而有些来投马在上手马房已经交出不少成绩,即使状态维持得理想,要继续交出表现,仍得靠形势配合。
首届的「香港瓶」于1994 年的举行,途程跟现时一样为 2400 米,而当时的赛事名称为「香港国际瓶」。直至1999 年,「香港国际瓶」易名为「香港瓶」,并且在一年后升格为一级赛。法国代表合共十度胜出此赛,是成绩最好的国家。
坚仔赛马App的星级马评家波仔近年瘦身成功,令不少马迷朋友赞叹,笔者曾深入了解他的瘦身历程和秘诀,其实从进食方面入手,只要吸收的营养得宜,即使运动量不太大,也能达到效果,比例大约是八分投入,两分消耗。
首届「香港杯」于 1988 年 举行,当时的赛事名称为「香港邀请杯」,途程为 1800 米。 1993 年 升格为三级赛,并易名为「香港国际杯」。 1999 年,「香港国际杯」改为「香港杯」,赛事更获进一步升格,成为首项在港举行的一级赛,途程亦增至 2000 米。
有位坚仔用户今天早上发了2张中飞过来,说昨天爆冷爆到没有路可以抓,跟什么都输,玩到最后一场才记得有坚仔AI,他想:人脑想不通,不如就靠电脑拼一把~最后几百块输了就认了,结果又让他回血赢回了6000多。
「香港一哩锦标」于 1991 年创办,其时赛事名称为「香港邀请碗」,途程是 1400 米。直至 1999 年易名为「香港一哩锦标」,赛事途程亦由 1400 米增至 1600 米。并且于 2000 年升格为一级赛。